对于真正的钓鱼爱好者而言,每一次的搏斗与收获,都应当伴随着那份久违的激动。倘若这份激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磨殆尽,那钓鱼的乐趣,恐怕也就随之褪色了。
试想一下,当一条体型硕大、从未谋面的稀有鱼类被成功牵引上岸,那份喜悦与自豪,足以让人瞬间忘却一切烦恼。那一刻,迫不及待地拿出相机,与今日的战利品合影留念,不仅是记录成功的瞬间,更是日后与同好们分享的谈资与炫耀的资本。
即便是在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又或是鱼情不佳的情况下,哪怕只是一条不起眼的小鱼,也能瞬间点燃内心的狂喜。正如近日在浙江发生的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视频,便生动地诠释了这种“久旱逢甘霖”般的激动。
9月1日,一位网名为“龟司令”的浙江钓友,发布了一则令人忍俊不禁的视频,并配文“危险动作请勿模仿,钓鱼人就是这么疯狂”。视频截图中的一幕,更是将这位钓友的“疯狂”展现得淋漓尽致。
视频中,一位身着红衣的钓友正开心地嘲笑着身旁的黄衣同伴。原来,这位黄衣钓友在甩竿时,因用力过猛,竟将一条好不容易钓上来的鱼,直接甩到了身后的电线杆上。这股“大力出奇迹”般的冲劲,着实让人忍俊不禁。
展开剩余74%据了解,这位黄衣钓友已许久未曾体验过钓鱼的乐趣。此次,他和朋友来到一条看似不起眼的小河边,虽然知道这里的大鱼不多,但足以满足“解馋”的愿望。然而,运气似乎并不眷顾他,半天过去,鱼竿依旧纹丝不动。
就在他垂头丧气、几乎要放弃的时候,鱼竿终于有了动静。极度的兴奋瞬间涌上心头,他猛地一抖鱼竿,试图将鱼甩上岸。万万没想到,这一甩之下,鱼竿竟结结实实地挂在了身后的电线杆上。
看到这一幕,同行的红衣好友自然不吝笑声,纷纷上前“围观”并嘲笑他这“惊人”的力量。这段视频在网络上疯传后,也引来了无数网友的点赞和热议。
有网友戏谑道:“又不是高压线,拿个烟头烫一下不就下来了?”这位网友的观察倒是精准,确实并非高压线,但“烫一下就下来”的说法,却忽略了潜在的危险。
视频中的电线,很可能是民用常见的220伏电压线。虽然其外表包裹着绝缘层,但锋利的鱼钩一旦刮破绝缘层,后果不堪设想。这不禁让人捏一把汗,这是否也是一种“用力过猛”的证明?
更有网友直呼:“要命还是要鱼?”这声呐喊,道出了潜在的危机。在电线下垂钓,早已是钓鱼界的“常识禁忌”,无论高压线还是民用线,都必须敬而远之。
现代鱼竿,多由碳纤维或玻璃钢制成,虽然本身具有一定的绝缘性,但在潮湿的环境下,导电性会显著增强。一旦鱼竿接触到电线,电流便可能沿着鱼竿,通过人体,最终形成回路,造成触电事故。
即使是220伏的民用交流电,其危险性也不容小觑。虽然低于高压线(通常在10千伏以上),但220伏的电流,只需在人体内通过0.1秒,便可能引发心脏骤停,造成致命后果。
而高压线,其危险性更是指数级增长。高压线周围数米外便可能产生电弧,即使鱼竿并未直接接触,也可能被电流“吸附”,引发触电。根据《电力设施保护条例》,高压线周围10米内严禁垂钓,而民用电线,也至少需要保持3米的安全距离。
因此,作为钓鱼人,垂钓前务必仔细观察周围环境,确保与任何电线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至少10米以上(民用线也应保持3米以上)。同时,选择玻璃钢或碳纤维鱼竿时,也要确保其干燥,避免雨水或汗水浸湿,从而降低导电风险。
总而言之,无论电压高低,电线都是钓鱼时极大的安全隐患。不慎的接触、鱼竿的导电性以及潮湿的环境,都可能成为导致事故发生的导火索。时刻保持警惕,远离电线,才能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享受钓鱼的乐趣。
回看视频中的这位钓友,因长时间未曾钓鱼而产生的极度兴奋,导致他“用力过猛”,将鱼甩到电线杆上,这提醒我们,即便在最激动人心的时候,也不能忘记基本的安全原则。视频中的这个钓点,距离水边如此之近,又紧邻电线,即使电线本身有绝缘层,也绝非适合垂钓的理想场所。您说,是不是呢?"
发布于:江西省冠达配资-炒股票杠杆-高杠杆炒股-股票加杠杆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