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心脑血管疾病离自己远,实则生活中不少“习以为常”的行为在给血管“埋雷”,身体发出的一些“不显眼”信号也可能是血管在“求救”。若能早避开坏习惯、读懂身体暗号,配合科学治疗和养护,可降低心脑血管出问题的风险。
先说生活里的“伤血管陷阱”。
一是“长期低头看手机”,人们吃饭、坐车、睡前常捧手机一两个小时,长期低头压迫颈部血管,影响脑部供血,增加头晕、记忆力下降风险,加速颈动脉斑块形成。
二是“睡前吃宵夜”,晚上加班或追剧时,有人爱吃烧烤、泡面或甜点,这会让肠胃夜间“加班”,心脑供血减少,引起血糖波动,加重血管负担,高油高糖宵夜还会使脂肪堆积在血管壁,让血管变窄。
三是“情绪暴躁易怒”,一点小事就发火,生气时血压升高、血管收缩,长期如此会降低血管弹性,甚至导致血管破裂,诱发脑出血、心梗等问题。
展开剩余64%血管出现问题时,身体会发出“隐形信号”。
“单侧肢体无力”,如拿东西时手没力气、走路时腿发软,可能是脑血管供血不足甚至堵塞的信号,中老年人要警惕中风。
“说话含糊不清”,平时说话利索,突然结巴、咬字不清,或说不出想说的话,这也是脑血管问题的重要信号,哪怕只持续几分钟也不能忽视。
“频繁耳鸣”,安静时耳朵有“嗡嗡声”“鸣笛声”,且持续时间长,可能是脑部供血不足导致的。
确诊心脑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更全面控制病情、缓解症状。
西医会根据具体疾病制定精准方案,如高血压患者用降压药控制血压,脑供血不足患者用改善脑循环的药物,血管堵塞严重者可能需手术。
中医认为心脑血管疾病多与“气滞血瘀”“肝肾亏虚”有关,治疗常以“行气活血、滋补肝肾”为主。银杏蜜环口服溶液是常用辅助药物能改善症状,帮助心脑血管功能恢复,但所有药物都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科学的预防和日常养护是守护心脑血管健康的“关键防线”。饮食上,除低盐低脂,可多吃“护血管食材”,如芹菜、木耳、玉米,可将其融入日常饮食。运动方面,要根据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如颈椎不好的人做“颈椎米字操”,中老年人练“八段锦”,年轻人做有氧运动。日常养护还有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两个重要细节,同时要定期监测指标,高血压、高血脂患者要定期测血压、血脂,健康人群每年做心脑血管检查。
心脑血管健康藏在每天的小事里,避开坏习惯,读懂“隐形信号”,配合科学治疗和养护,才能让血管通畅有弹性,为健康保驾护航。
发布于:山西省冠达配资-炒股票杠杆-高杠杆炒股-股票加杠杆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