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魏建军接替任正非登上了《人民日报》7月头版,这份我国最具权威性的党报,其头版珍贵的版面赋予了民族企业。头版标题中那句醒目的“着力做强做大民族品牌”,似乎也昭示了一个信号,就是在群雄逐鹿的中国汽车产业中,长城汽车已然被官方认可,这既是国家对民企的鼓励,也是对其战略方向的肯定,更是以长城汽车为作为中国汽车产业的标杆,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进行的一次深刻探讨。
长期主义锻造高质量发展,掌握主动权
在“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咖荟·汽车夜话”上,魏建军曾尖锐地指出了汽车行业的恶性竞争顽疾。在造车领域耕耘了30多年的他,忽然发现行业正在被一些陌生现象所侵蚀:流量炒作、水军攻击、底线模糊……这些原本与汽车制造毫不相干的词汇,竟悄然成为了行业“新标配”。魏建军感到匪夷所思,却拒绝袖手旁观,在那时他便毫不客气地指出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应该是基于底线思维、长期思维,回归对造车纯粹的热爱,遵纪守法、公平竞争。
正所谓言行合一,至此“长期主义”和“高质量发展”成为长城汽车的核心准则。面对无序竞争,魏建军曾明确表态:“我们不要通过粉饰业绩来获得资本的收益,这不是汽车的初衷”,只是在这个竞争加剧、不少车企都被迫“以价换量”的背景下,长城汽车不打价格战的底气究竟是什么?归根结底还是打造出不可被轻易取代的好产品,而这不仅需要在技术、供应链和安全的全面投入,更需要在这三方面均掌握主动权。
展开剩余80%在技术研发上,长城汽车向来不吝投入。目前,长城汽车的研发团队已达到了2.3万人,研发投入连续3年超百亿。
根据长城汽车的规划,2025年它的累计研发投入将达到1000亿元,而这份投入所带来的成果亦是十分显著。长城自主研发的柠檬混动DHT技术打破了合资品牌长期垄断;咖啡智能2.0智能座舱GPU图像处理能力提升3.5倍以上,跻身行业前列;Hi4-G混动重卡技术撬动了年市场规模超3000亿元的商用车蓝海。
此外,据“全球汽车专利大数据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长城集团获授权专利2962项,其中新能源汽车专利1118项,专利授权总量和新能源汽车专利授权量均居自主整车集团首位。截至2025年6月底,长城汽车集团累计申请专利近5万项,获授权专利近3万项,直接拿下了科技话语权。
在供应链管理上,长城汽车同样精益求精,不仅严格筛选供应商,建立供应商评级制度,确保零部件质量,更早已以身入局,构建起庞大的森林生态体系,将供应链牢牢攥在了自己手里。在《美国汽车新闻》发布的2025年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榜中,长城汽车集团旗下蜂巢能源、诺博汽车、精诚工科三家企业同时上榜,去年收入合计达到97.47亿美元。这三家企业分别负责动力电池、智能座舱系统、汽车零部件研发和制造,共同构建了中国汽车产业罕见的“生态集群”。这种模式不仅让长城汽车实现了核心部件100%自研,更助其在成本控制上更上一层楼,把省下来的钱让利给消费者,同时进一步推动中国供应链走向全球,成为长城汽车又一笔利润来源,从而形成自我反哺的良性循环。
安全层面,长城汽车更是展示出了极致的匠心精神,一直不遗余力地在安全试验室上大力投入。2008年,长城汽车建成中国车企首个碰撞试验室,具备碰撞安全验证能力;2015年,又建成中国自主品牌首个环境风洞实验室,可模拟-40℃至60℃极端温度、5%-95%湿度范围,创造最高300km/h风速——这一指标至今仍是国内唯一。2025年,长城汽车又斥资5亿建成了总建筑面积5.7万平米的亚洲最大安全试验室。魏建军认为,试验室不仅是验证场所,还是研究的基础。通过实验积累的数据,长城汽车不断优化产品设计,最终通过实验验证产品的安全可靠性,进而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安全验证闭环”。正如魏建军所说:“安全是设计出来的,不是碰运气碰出来的。”当某些新势力用“自动驾驶”包装L2级辅助驾驶时,长城工程师正用每秒4000帧的高速摄像机捕捉碰撞瞬间,用1亿元成本的假人矩阵推演10万种伤亡可能。这份诚意终将助力长城汽车赢得消费者的信赖,获得良好的口碑,进而增强用户的忠诚度。这不仅有利于市场份额的争夺,更促进了品牌价值认同的提升。2024年长城汽车横扫中国燃油车用户满意度CACSI大奖,一举拿下6个第一,包含3个车型奖与3个服务满意度奖,粉丝粘性如何已然是不言而喻了。
中国汽车需要“魏建军式”的坚守
作为长城汽车的掌舵人,魏建军这位车圈老炮儿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总给人一种与行业格格不入的感觉。他热衷于“泼冷水”,在整个行业沉浸于规模狂欢时,他毫不客气地指出依赖补贴来堆砌销量、凭借低价去抢占市场的模式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尽管他的直言不讳曾将其推向风口浪尖,甚至被调侃为“愤青”,但随着今年“反内卷”政策频击,魏建军的坚守也终见曙光,外界也终于明白,“愤青”的背后,是他对这个产业的热爱与担忧:“不要让国家这几十年支持起来的汽车工业,这么多年的心血,打了水漂。”
近年来,车企“卖一辆亏一辆”的言论屡见不鲜,这并非卖惨营销,而是残酷的现实。据悉,今年前5月汽车行业利润率从一季度的3.9%提升至4.3%,但仍远低于制造业5.8%的平均水平。持续亏损让众多车企不堪重负,近十年来已有超20家车企倒闭,且数字仍在增加。企业倒闭不仅影响员工就业,更给消费者带来巨大损失,比如威马汽车的倒闭,导致车主维权无门,维保都只能依赖二手平台。
正如魏建军所言:“品牌倒闭,远比降价更加背刺消费者。”而这种“背刺”势必会影响并阻碍中国汽车出海的步伐。
有着20多年出海生存经验的魏建军深知,如今海外市场对中国制造的认可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若海外消费者购买中国品牌汽车后,这家车企却倒闭了,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更对中国汽车品牌的国际声誉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魏建军深知,每一家走向海外的中国汽车企业,都代表着中国制造的形象。“谋求全球化发展,是汽车产业的天然属性。推动中国汽车走向世界,打造中国智造新名片,就是我们这一代汽车人的使命。”这种根植于心的家国情怀,让长城汽车在全球化道路上步履坚实。魏建军以“诚信”为出海秘诀,积极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同时,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和提升产品质量,让高价值车型在海外的销量持续增长。现如今,海外市场已经是长城汽车新的增长引擎,数据显示,2024年,长城汽车海外销量达45.41万辆,同比增长44.61%;海外销量占全年总销量123.45万辆的36.8%,接近四成。海外市场溢价推动2024年长城汽车境外业务毛利率提升至18.76%,营收占比提升至39.7%,同比增长5.9个百分点。
从魏建军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企业家对于行业的清醒认知,以及对于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担当。这或许也是《人民日报》将长城汽车放置于头版的一大原因,魏建军及长城汽车都在传递着一种精神:在浮躁的商业浪潮中坚守技术初心,在短期利益诱惑下保持战略定力,在全球化竞争中彰显中国智慧。长城汽车的故事证明,高质量发展与长期主义并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在全行业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中国汽车工业比任何时候都需要魏建军式的清醒与坚守。正如他所说:“汽车产业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实力和制造水平,企业不能光看利润,要看我们为用户创造哪些价值,为国家做出哪些积极贡献。长城汽车要坚守长期主义和底线思维,才能行稳致远。”而中国制造的金字招牌,也唯有在长期主义和底线思维的“打磨”下,才能越发闪耀。
发布于:北京市冠达配资-炒股票杠杆-高杠杆炒股-股票加杠杆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