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晚年的死于他乡,似乎并非一个单纯的偶然事件。很多人认为,廉颇的悲剧结局,源于奸臣郭开的陷害,使他临终时无法得到重用。然而,如果我们仔细梳理那段历史,除了郭开的暗中算计,廉颇的不幸结局其实有一个更加深刻的原因,那便是“功高盖主”。
与廉颇相比,同时代的名将白起和李牧的结局更为悲惨。白起最终被秦昭襄王赐死,而李牧则被赵王冤杀。与这两位英勇的将军相比,廉颇的结局虽然凄凉,但算得上相对“平稳”。
要更好地理解廉颇晚年的困境,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他从赵国出走前,赵国发生的种种历史背景。根据后世学者的分析,廉颇的从军生涯应该始于赵武灵王在位的时期。赵武灵王通过胡服骑射的改革,迅速提升了赵国的军事力量,帮助赵国跻身战国七雄之一。然而,这场变革的代价也极为沉重。赵武灵王在完成改革后,由于内外权力斗争,于壮年时期将王位禅让给了二儿子,最终父子反目,赵武灵王被困宫中,饱受折磨,最终死于非命。
展开剩余85%赵武灵王死后,这个被历史冠上“弑父”罪名的赵惠文王,尽管以不光彩的方式上台,却在位时展现出一定的政治才干,使得赵国在他的治理下得以延续和发展。赵惠文王的改革成果开始显现,尤其是赵武灵王时期设立的军事制度,逐渐推动了赵国军事人才的井喷式成长。而其中最出色的,便是廉颇。
在赵惠文王统治的年代,廉颇逐步崭露头角,成为赵国最著名的将领之一。随着秦国的崛起,战国时期进入了“合纵连横”的关键阶段,战争成了时代的主旋律,廉颇也因此在赵国的军事事务中愈加重要。然而,在赵惠文王在位时,廉颇的地位仍未达到赵国权力体系的巅峰。以平原君为首的赵国宗室,和蔺相如这样的文臣领袖,都比廉颇的权力更为突出。
然而,赵惠文王去世后,廉颇的地位开始迅速上升,特别是在赵孝成王即位后的变局中,廉颇的影响力不断增强。长平之战的爆发,成为了廉颇地位飞跃的契机。大约在赵孝成王登基三年后,秦国进攻韩国,并夺得了一块飞地,韩国随后将这块飞地交给赵国,促使赵国与秦国的对抗正式开始。
此时,廉颇被任命为赵国前线的指挥官,开始与秦国军队展开长时间的对峙。两年多的战斗中,赵国的地利优势逐渐显现,补给线较为稳定,而秦军因在远离本土的情况下,后勤补给压力巨大。许多历史爱好者认为,廉颇应当坚守防线,只需耗尽秦军的补给,战争便会以赵国的胜利告终,即便未能彻底击败秦军,至少可以确保上党郡的安全。
然而,如果从赵孝成王的角度来看,形势则有所不同。赵国虽然占有地理优势,但长时间的消耗战极为不利。赵国的国力无法与已经统一关中和四川的秦国抗衡,补给逐渐吃紧,粮草面临枯竭的风险,前线几十万赵军随时可能崩溃。此外,廉颇在前线长时间指挥,积累了极大的军事影响力,这种权力的集中令赵孝成王心生疑虑。万一廉颇背叛,赵国将面临灭顶之灾,哪怕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赵孝成王也无法不防。
另外,在这段时期,赵国的两位关键人物——蔺相如和赵奢相继去世,直接导致廉颇在赵国权力体系中的位置迅速上升。此时,赵孝成王的担忧进一步加剧,尤其是廉颇的影响力日益强大,甚至超过了平原君等传统势力。在这种情况下,赵孝成王的内心,必然对廉颇产生了深深的忌惮。
赵孝成王决定采取反间计,诱导秦国散布谣言,声称若换上赵括代替廉颇,赵国早已击败秦国。这一策略虽然表面上看是为了缓解赵国压力,但实质上也反映出赵孝成王的心思。最终,赵孝成王迫使廉颇离开前线,任命赵括带领赵军。正如历史所记,赵括的无能直接导致了赵国惨败,长平之战以赵国的巨大损失告终。
战争结束后,尽管赵国暂时失利,但在接下来的年份里,赵孝成王意识到赵国依然需要廉颇的军事才能。于是,在邯郸被围的关键时刻,廉颇被重新召回,成功指挥赵军击退了秦国的进攻。廉颇的英雄形象达到了巅峰,赵国人民几乎开始将他神化,认为如果在长平之战时不撤换廉颇,赵国便不会遭遇如此惨痛的失败。
然而,廉颇的崛起,也为赵孝成王的王权带来了威胁。几年来,廉颇不断扩展赵国疆域,并在成功击退燕国进攻后,彻底巩固了自己在赵国的权力。此时,赵国几乎找不到与廉颇匹敌的重臣,廉颇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假相国”,权力仅在赵王之下。
接下来的几年的变化,使廉颇在赵国的地位进一步升高。他带领赵军继续打败魏国,扩展领土。但当赵孝成王去世后,赵悼襄王继位,廉颇的处境开始变得微妙。赵悼襄王即位后,第一件事便是解除廉颇的兵权,将乐乘安排为接任人。廉颇得知后,愤怒不已,直接指挥军队准备反抗。无论当时赵悼襄王如何安排,廉颇的这种行为无疑是在挑战王权。
最终,赵悼襄王成功迫使廉颇离开赵国,廉颇被迫赴魏国暂避风头。然而,魏国并不敢轻易重用他。虽然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但魏国无法完全信任他,害怕他可能会反戈一击。
随着赵国派使者探望廉颇,郭开通过贿赂,使者在赵王面前宣称廉颇已年老,不再能肩负重任。这一幕,或许是赵悼襄王的授意,毕竟一个掌握重兵、威胁巨大的廉颇,实在是赵国政权的不安定因素。
之后,廉颇曾尝试赴楚国,但即使在楚国,他依然未能被重用,最后孤独终老在异乡。廉颇的结局,无论如何都显得有些凄凉。但考虑到他曾经的赫赫战功,尤其是在“功高盖主”这一历史背景下,廉颇的悲剧命运,似乎早已注定。
与白起、李牧相比,廉颇的结局虽然沉痛,却算得上是一种“自然死亡”的终局。毕竟,在那样的历史环境下,功高权重的将领,往往都难逃命运的捉弄。
发布于:天津市冠达配资-炒股票杠杆-高杠杆炒股-股票加杠杆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