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感超50℃、路面超68℃,最近多地都发布了高温红色预警。伴随着酷暑的到来,空调也到了销售的旺季。“往年6、7月都是最忙的时候,今年提前点,国补的政策加上618前置,5月就开始忙起来了。”一名海信空调的导购对作者说道。
根据奥维云网推总数据显示,2025年618期间,空调品类全渠道实现零售额规模达485亿元,同比增长16.3%。在多种政策性因素的推动下,空调市场的热卖,也让市场的竞争加剧起来。
不同于手机等消费品,作为低频家电产品,空调市场的增长,难掩背后的血海比拼。通常情况下,争夺市场最有效的方式往往就是最简单的价格直给,在产能过剩和库存高压的环境下,价格战又一次成为全行业最不愿意看到但避免不了的现象。
有意思的是,作为行业的头部品牌,格力电器更是亲自下场怒怼价格战,其市场总监朱磊的吐槽,也是引发了网上的热议,直言“如此竞争不仅难以卷死同行,反而会自己先被拖垮”。
在作者看来,这一轮空调的价格战,表面上看是品牌之间的角斗,消费者只是个受益的旁观者。但事实是,价格战最终“背刺”的还是消费者。
价格战催生下的高增长
随着气温的上升,空调几乎成了每个家庭的必备电器,更有网友开玩笑地称“感谢空调之父的救命之恩”。
对比往年,今年国内空调市场的销售节奏有所前置。奥维云网(AVC)推广数据显示,步入2025年一季度受资源竞争驱动,空调零售市场销售节奏较往年有所提前,但恰逢空调销售淡季,终端零售增长乏力,到了4月空调市场出现明显回暖,当月零售额实现15.0%同比增长。
均价表现上,线上、线下产品均价呈现明显分化态势。奥维云网(AVC)监测数据显示,线上市场以2000-3000元中低端价格段为主导,2025年1-4月该价格区间市场份额高达41.2%,同比增长4.2%;线下市场则呈现中高端产品结构升级,7500-11500元价格段的柜机份额提升明显,同比增长9.0%。
4月传统销售旺季启动,企业资源投放力度显著加大,零售数据快速拉升。2025年618期间,空调品类线上渠道零售额规模达275.2亿元,同比增长16.6% ;线下渠道零售规模达209.6亿元,同比增长15.8%。
“在以旧换新国补政策下,今年上半年中国空调市场的增长还是整体比较明显的”,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对作者表示,“高能效比空调、带有健康功能的空调,这成为消费者购买空调的刚性需求。同时,智能化和场景化的空调,渗透得比较快。”
根据奥维云网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618期间,新一级能效产品线上线下占比均超95%。618期间,舒适风产品在线上渠道渗透率显著上升,据奥维云网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618期间,舒适风空调在线上市场的销额占比提升至27.66%。
便宜,是消费者对今年空调市场的第一感知。量额双升,空调行业也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在国补的助力下,看似整个产业正在一个正向循环的路径上,但殊不知,增长的背后,品牌之间的价格战成了重要的推手。
从销售数据可以看到,线上的价格优势,刺激到了更多的消费者。借助618大促的势头,电商平台之间的比拼,更是将价格战点燃至高点。只是,价格战的背后也有着些许的无奈。某品牌内部人员对作者表示,平台要补贴,也得让我们品牌方参与,价格话语权现在掌握在电商平台手里,要卖货、要流量、要权重,只能是顺着平台去做。
“不降价没销量,降价没利润”,上文的线下导购对作者吐槽道。线上线下虽然不同型号不同款,但是为了匹配线上的竞争,线下实体店有时也会无奈地加入战局。
值得注意的是,在价格战的重压之下,格力电器市场总监朱磊更是亲在下场吐槽并怒怼同行,称当前不仅空调行业在盲目地卷,并透露一家在海外市场已经很有知名度的中国电视品牌,利用其现有渠道转做空调,但其净利润率仅为3%。
“我们直接问他的海外经销商,人家告诉我,他们没有KPI,他们的KPI就是把中国同行卷死。但是你能卷死同行吗?你只能把自己卷死。”
价格内卷,重压之下的多方博弈
对于朱磊吐槽的对象是谁,没必要去深究,但他的吐槽也确实反映了当下的一个事实,那就是空调价格战太厉害了。其实,大家也都知道价格战不利于行业的发展,更不利于品牌的长期利益。只是,大势之下,难以独善其身,重压之下,价格内卷成了多方博弈下的结果。
奥维云网分析师对作者指出,空调价格下行的趋势或将持续。一是曾经主打中高端价位的头部品牌,如今也在凭借自身前两年的利润积累,以及电控板小型化集成等技术手段带来的成本红利,抢占腰部甚至尾部价位的市场,“大小通吃”这势必会给尾部品牌带来较大压力;二是6月份是空调行业最关键的一个月,通常这个月的销量能占到全年销量的20%,各大企业都想在这一关键节点抢占更多市场份额,因此价格下行在所难免。
在作者看来,抛开特殊时期抢市场的因素外,在当前的竞争环境下,空调价格战也是难以避免的事情。一方面,除了市场原有的传统玩家外,小米、追觅等“新势力”的入局,正在搅乱空调原有市场的节奏。
其中,小米于2018年入局空调市场,借助生态以及营销层面的优势,目前已经位居行业的头部位置。此前,小米集团大家电部总经理单联瑜在公开场合表示,“今年一季度,小米科技家电收入同比增长113%,刚刚过去的618,空冰洗三大品类全面领跑行业。今年是小米大家电战略的突破之年,我们提出了两个坚定的目标:空调今年做到国内前三,五年内小米大家电跻身中国数一数二的品牌。”
谈及小米入局对行业的影响,梁振鹏直言,小米的确对于空调行业来说产生了一个比较大的这个冲击,它的增长速度的确很快,因为它价格太低,使得奥克斯、TCL这种二线空调品牌,被迫要降价甚至亏本去销售,给它们带来了生存危机。
除了小米之外,追觅也在今年官宣入局大家电市场,并在AWE上展示了最新研发的空调产品。从定位上来看,追觅或许不会像小米那样有着激进的价格,但是新军的加入,大概率也会让其它传统品牌神经紧绷。品牌间的明争暗斗外,行业库存的高企,也是旺季价格战的一大因素。当下,空调行业存在明显的产能过剩和库存高压的状况,梁振鹏透露,空调行业在2025年的库存达到了6000万套,工厂的产能利用率整体也不足50%。“可以说空调行业产能扩张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费者的购买需求。”
库存的高压加上品牌间的竞争加剧,导致很多空调企业陷入清理库存降价的恶性循环,大众现在看到的各种各种“惊爆价”也就不足为奇了。
红海下劣币驱逐良币,价格战背刺了谁?
对于当前空调市场的价格战,除了格力高管的批判外,之前多家企业也表达过自身的观点和应对。比如小米单联瑜不认为大家电是“红海”,小米入局,也绝不是来和传统品牌打价格战的。在今年一季度的业绩会上,小米集团合伙人、集团总裁卢伟冰表示,从来不担心价格战,价格战背后是成本和效率之争。
美的家用空调事业部柜机开发部长朱天宏则认为,消费降级是客观事实,目前看是不可逆的。成本是设计出来的,而非压缩出来的,行业竞争的本质是技术“护城河”的构建。“有新的玩家进入,说明有更多人会参与到空调的设计和产业的升级上。但任何的产品创新最终还是要足够关注用户的痛点和体验,避免‘创新自嗨’。”
作者认为,大众消费市场竞争,价格战是在所难免的。在此前的文章中,作者就多次指出,在增长乏力的困境下,在出现革命性创新之前,价格仍是是推动销量的首要因素。只是,价格战也有限制,不应以损失大众利益为前提,尤其是在成本上升的背景下,过度的价格战,最终背刺的只会是看似捡了便宜的消费者。
据了解,今年以来,作为空调生产重要原材料的铜,价格在持续攀升,从7万多元每吨涨到8万多元每吨。梁振鹏对作者表示,“对于一台空调来说的话,它的用铜成本差不多占到它的原材料成本的35%,所以使得空调的这生产成本至少能增长50~100块钱,而且制冷剂的价格也明显上涨。”
对于大品牌来说,原材料成本的上涨可以通过规模优势去缓解,但是中小品牌就不一样了,叠加价格战的影响,在利润的压力下,难免出现一些偷工减料的情况。
“价格战造成了空调行业的技术壁垒薄弱,然后很多空调企业就偷工减料,比如说千元的空调,普遍都是用铝管代替铜管,这样就会使得导热性能降低,很多空调的重要零部件,都从铜切换成铝,这种质次价低的空调,消费者买了肯定用不了很长久。”
另外,价格战除了会引发偷工减料之外,利润的缩减也会导致企业的服务质量下降以及产品研发的投入减少,使得整个行业的创新停滞。不同于手机、PC等行业,空调本就不是一个高频消费品,创新的降速进一步让行业的同质化加剧,价格便成了唯一比拼点,最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行业恶性循环。
历史的市场经验已经多次告诉我们,价格战没有最终的赢家,往往最终买单的也只会是消费者。在中国制造不断崛起的道路上,价值永远比价格更重要。只是,通用法则都懂,但市场的重压下,内卷的导火索一旦燃起,往往就很难熄灭了。
冠达配资-炒股票杠杆-高杠杆炒股-股票加杠杆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